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关注 > 正文

「侮辱科学家」视频反转?这次小鹏汽车冤不冤-实时

2023-04-28 19:32:09 商业新知网

一位动画视频博主发布了一个视频,这几天突然引发了网络争议。视频中,一个印有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头像的通缉令,被片中主角小柴拉倒在地。不少网友和自媒体大呼「公开侮辱科学家」;但视频创作者「柴来了」却一肚子委屈: 这背后是一段关于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纠葛的历史典故, 小柴通过拉倒针对科学家的通缉令,来致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受伤」的不只是视频创作者,视频中出现的小鹏G6也「躺枪」。


【资料图】

凡是容易扯动情绪的新闻,都有反转的可能。经过几天的讨论,更多人了解到视频里的隐喻以及影片中通缉令的典故后,讨论开始出现反转:「商业diss正常,但硬说攻击科学家毫无道理」、「视频引发争议,也证明了G6的产品力」、「严查幕后黑手」…

回看这次网络争议,几乎集合了当下舆论场上的所有角色:品牌主、博主和KOL、竞品、历史人物甚至黑水军等等。这些角色彼此之间有了关联后,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情绪和真相,到底谁更重要?流量和创意,如何取舍?友商之间如何才能良性竞争…

这对所有的品牌、内容创作者来说,其实都不是一道易解的题。

「柴来了」原视频截图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昨天我找到了这个视频的创作者「柴来了」。先来看一段我和他的对话:

叁 趣:视频创作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选用一张可能引发了争议的尼古拉·特斯拉头像?

柴来了:核心是想表达小鹏G6挑战特斯拉Model Y,使用特斯拉的头像是因为特斯拉汽车就是以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命名的,是一种代指的手法。

叁趣:通缉令的形式是怎么想到的?

柴来了:特斯拉汽车在美国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这里是美国牛仔的故乡,影片使用西部小镇的故事背景,为了隐喻特斯拉汽车,而通缉令在西部片中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设定。

叁趣:关于通缉令,好像是引自一段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纠葛?

柴来了:是。历史上,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曾经爆发过直流电和交流电的路线之争,期间强势的爱迪生以交流电电死小动物的表演等各种辛辣手段向公众“抹黑”特斯拉。对于特斯拉的通缉令就是出自对这一历史的隐喻,它象征着当时竞争对手以及社会环境对特斯拉的压迫。

叁趣:在你微博上看到,电影《电力之战》以及《光电帝国》这本书中都看到过相关的描述。能否展开讲讲?

柴来了:没错。所以影片中设置的将通缉令拉倒的行为,恰恰是对这种强权霸凌手段做出回应,表达的是对特斯拉先生的敬意,而以拆除通缉令引发的地震,将分叉路变成直路,寓意向强势者发出挑战,通往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面对同一个现象,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提出各自的看法。就像主持人马东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经历过这样一次争议,「柴来了」也在反思这次的被误解,他说:「这条视频创意概念采用了一段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的历史故事,加上我把这个梗埋得有些太深了,所以,短视频的形式也可能会让很多信息的传达不到位,对网友造成了一些困扰。」

半夜狂飙的奇怪数据和谩骂

在创作完这个视频后,「柴来了」根据创作经验判断,可能有50%的希望会火。他预想的「火」是能带来更多的流量。但他也有过一个预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看不懂。但没想到的是,却以一种难以控制的方式「火了」。

视频发出后,反响不错,评论区也很友善。但近几天,他的评论区突然开始涌现谩骂和恶意中伤,几乎全部指责他公开侮辱科学家。他百口莫辩:「他们选择性忽略掉了「wanted」(通缉令)和悬赏金额的字样,把一张通缉令说成特斯拉的巨幅画像」。

「柴来了」将这次网友的围攻形容为:「定向爆破」。他说:

「4月19日发布上线,在视频发布的前五天时间里,所有评论与我原来发布的视频情况类似,都处于良性的交流互动范围内。4月24日开始,全网开始集中爆发攻击性言论」。

他的评论区内,这些账号几乎同一时间发布标题,文案,配图几乎相同的文章,抖音、视频号中也出现大量搬运这则视频的营销号,且所用话术基本一致。流量也不符合他账号的日常。在影片评论量应该很低的凌晨,账号下边还会突然出现大量诋毁谩骂的言论。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性隐藏这个影片。

「柴来了」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新闻学书本上的一张图片。

现在,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面对一件事,网友和自媒体更喜欢先选择立场。因为立场背后是带有情绪的。而情绪几乎就是流量的同义词。 在「流量至上」的游戏规则里,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努力去佐证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为了保护自己的观点,拒异己的观点于千里之外。

然而,事实缺位,真相缺位。

流量本身不可怕,但如果像「柴来了」遭遇的攻击一样,恶意利用流量,则很容易对创作者和品牌造成中伤。

谈营销创新,得先有片友善的沃土

除了被打上莫须有的「侮辱科学家」标签之外,也有人质疑视频中对标并映射特斯拉model Y。

谈到对标营销,能想到无数经典的对标营销的案例和经典作品。

比如,百事拍过一个广告。因为身高原因,小男孩站在售货机前,先买了两瓶可口可乐垫在脚下,才能按到百事可乐的按钮,小男孩开心地拿着百事可乐离开。所以潜台词是可口可乐是垫脚石。反过来可口可乐也回应了一条相似的广告。不过这位小男孩将百事可乐垫在脚下拿到了可口可乐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将百事可乐放回到了冰箱,潜台词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更有素质。

再比如汽车行业的前辈,奔驰CEO蔡澈在奔驰总部的最后一天,与同事握手道别,渲染了伤感氛围,最后坐上一台奔驰离开大楼。就在观众沉浸在离别氛围中时,广告出现大反转,蔡澈退休后从车库里开了一辆宝马。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不仅共同教育市场,做大市场,同时多年后回看也不失为一批经典广告。

但问题来了,为何国内这类的经典案例少之又少?

一方面,作品的创意确实重要。

这次「柴来了」制作的视频,虽然是博主创作,但内容上,小鹏G6对标特斯拉model Y,搭配上相当美式的动画风格,辅以创新和调侃的寓意,其实是「有那味儿」了。不过问题可能就像作者反思的那样,很多创意和敬意藏得有点深,一些典故并不被大众知晓。

不过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谈营销创新,得先有一片友善的沃土。

比如,上纲上线,大可不必。

同作为内容创作者,总感觉这些年创作束缚越来越多。很多顾虑是在创作之前强加给自己。「这句话措辞会不会引发争议?」,「那个典故是否会引发网友不适?」当顾虑越来越多,创作的灵感就会越来越少。更多创新的作品,当然少不了一片友善的沃土。

题外话

前段时间参加上海车展,小鹏汽车的展台成为了最热门的展台之一。尤其是刚刚亮相的小鹏G6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路人的关注。这对小鹏汽车来说,无疑是好事。好的产品自带流量。但只要是有流量的东西,也更容易被人曲解。比如最近网络上一些争议,有的不实,有的反转…

就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会被暂时误解,但真相不会缺席。 社交媒体时代, 任何人、任何品牌都引发争议,但最终一些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毕竟能让消费者买单的,还是产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