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图集】他们的故事 承包了你西安旅游的一日三餐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了解一座城市最近的距离,可以从当地的一日三餐开始。五一小长假将至,来西安旅游要吃什么?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帮您探探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早餐:小南门早市里的烟火鼎沸
油茶麻花、香酥牛肉饼、菜盒、肉夹馍、浆水鱼鱼……4月21日早上7点,当记者走进小南门早市时,便被散发着热气腾腾香气的各种美食和沸腾的烟火气所震撼。
在这里,手机是出镜率最高的道具。往来的顾客举着手机找店面,先拍照后吃饭;各商家一边做生意一边直播,两不耽误。
朱师傅的摊位最近特别火。短视频平台上消费者追着购买他家驴肉火烧的画面为他带来了流量。“视频我自己也看了,好多人拿着视频找过来,问是不是我们家的。”
朱师傅和儿子在小南门早市卖驴肉火烧已经三年时间。每天凌晨4点起床准备,5点多从家出发。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个做饼,一个夹馍。记者现场观察了15分钟,最多时有19名顾客在排队,还有不少人举着直播设备对着朱师傅拍摄。
“没算过每天卖多少,从7点30分客流高峰开始就一直不停歇,9点30分基本就全部卖完了。”朱师傅告诉记者,购买的消费者中外地游客占多数,“有个游客最多一次买了23个,说要带回四川。”
距离朱师傅的摊位不远,杨德鹏的甑糕生意也很火爆。杨德鹏今年40岁,摆摊前干过餐饮,所以他说自家的甑糕有秘方。“首先我用的糯米好,吃着劲道,其次里面的红枣也都去了枣核。”
为了一锅蒸好的甑糕,杨德鹏和妻子每天收摊回家后就要开始备料。“一锅甑糕仅生糯米就要用掉30斤,至少蒸7个小时。”
午餐:安东街里的市井生活
安东街不长,但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即使都是卖面食的,也因不同的口味被一代又一代的食客簇拥着传承了下来。它们藏匿于这条街巷那些或新或旧的招牌下。
今年,白红选的水盆羊肉店迈入了第8个年头。每天早上8点,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前一晚煮了近8个小时又焖了一晚上的羊肉捞出来,接着便做一些开店前的准备。店里一天就要卖出一头半的羊,最忙的时候,光打饼的面粉就要用掉2袋(共50公斤)。
“今年开年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游客多了。”白红选告诉记者,“徐州的客人最多,也有来自安徽的,还有来自南京的。有一对上海老夫妻吃完后对我说,‘你家的东西我们南方人也能接受,是好吃的’,于是又推荐来西安旅游的其他朋友光顾。”
和多数商家绞尽脑汁宣传不同,白红选很少营销,他害怕量太大没办法保证品质。“比如外卖,温度一降低,肉汤的口感和店里吃的就是不一样。传统小吃还是要依靠口碑。”
中午用餐高峰,要想在仇雪艳的店里吃上一碗面,可能还需要等位。这是一家开在安东街十字的面店,至今已有24年。住在附近的人中午时来吃一碗面已经成了习惯。
“卖得最好的算是油泼面了。咱的面为啥香?光油泼辣子都有讲究。”仇雪艳说,“就说这辣子面,都是合作了20多年的商家特供的。”
如何判断进店顾客是不是游客?仇雪艳有自己的门道:“经常来吃的都是熟脸了,基本上进店我就知道他要吃啥。陌生面孔的话,就看他点单。本地人通常点一种面,来了之后这个点一碗那个点一碗的,一般就是外地游客,都想买来尝尝。”
此外,年轻的消费群体也给小店带来了关注度。“有的人吃完面觉得好,就在点评网站给个好评。有的人还会发短视频,现在跟着手机专门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了。”
晚餐:特色小店里的传承和坚守
无论是洒金桥还是大皮院,无论是广济街还是大学习巷,多数西安特色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专营小店。这些小店有的已经传承数年,但依然沿袭传统工艺和做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一份正宗的麻酱酿皮,由食盐、香醋、芝麻酱和辣子调味而成。从肩挑着走街串巷到100平方米的临街店铺,盛志望麻酱酿皮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第四代传承人盛刚一边为顾客调制凉皮一边告诉记者:“入口那种酸甜香辣麻酱醇的味道,一直传承至今。”
“现在开始就要忙着应对五一小长假了。”盛刚笑着说,“1985年,我父亲开店的时候面积只有10平方米,现在一次就能满足50人同时就餐。环境变了,但高峰期的排队一直没变。”
15袋面粉,按照每袋50斤计算,仅麻酱酿皮就要消耗750斤面粉,而这只是这家店一天的量。为啥生意好?口味忒。背后有啥秘诀?盛刚“揭秘”:“你看这醋,我们先用28味调料把生醋熬成熟醋,静置几天后才能拿来用。此外,不管是芝麻酱还是油泼辣子,都是费了功夫的。”
盛刚接手生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发便携装。他们联合西北大学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使酿皮能够在常温下保质期达到18天,消费者买回家后不用加热,开袋就能食用。所以,对于外地游客来说,离开西安时又多了一个伴手礼的选择。
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每一位接受采访的餐饮经营者都表示“信心满满”,一定会让来西安的游客不虚此行。